王安石与天柱山

时间:2016-06-01 13:23作者: 点击:

      风景秀丽的古南岳,吸收着一代一代文人墨客,古老的舒州,吸纳着一批又一批达官要人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王安石在他而立之年来到舒州,从此便于与舒服州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      公元1051年,王安石来到潜山,任舒州通判。为官期间,他深入民间调查,关心百姓疾苦。初到舒州,正值舒州旱魔横行,面对民不聊生、官吏荒淫的现实,他写下了《舒州七月十七日雨》,“火耕又见无遗种,肉食何妨有厚颜”“巫祝万端曾不救,只疑天赐雨工闲”,对腐朽的政治及落后顽固势力进行了有力的鞭挞。当看到一些官吏在大旱中不思自救而祷神求雨时,王安石跋涉几十里,对所谓求之必雨的“龙井”进行考察,写下了富有哲理的《九井》诗章。王安石对舒州百姓的关心还表现在他的《到舒州答平甫》等诗篇中。
      王安石爱舒州百姓,也恋舒州山水。公务之余,曾多次游览本州的名胜山水,为舒州的秀山丽水所陶醉。公元1051年秋天,王安石路过三祖寺,在山僧及弟安国的陪同下,举火把游览了青牛溪的石牛古洞。在火光的照耀下,细读唐代文学家李翱的题刻,然后坐在石上,感受山的夜色,静听泉水叮咚,游兴不尽。第二天,他又重游了石洞刻下了“水泠泠而北出,山靡靡而旁围;欲穷尽源而不得,竟怅望以空归”的优美诗句,抒发了他夜游的心境。离开舒州后,王安石又有一首诗刻于石牛洞:“水无心而宛转,山有色而旁围;穷幽深而不尽,坐石上以忘归”。如今,来到石牛古洞,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诗人的题刻。这些如画的诗文,给石牛古洞增添了诗情画意。
      王安石一生眷恋舒州。在他有关舒州的几十首诗文中,思舒之情,触手可摸。虽然在舒州仅仅三年,却从此与舒州紧紧联在一起。公元1078年,受封为舒国公,1086年,又被追封为舒王。王安石与舒州的情结正如他在《吴塘陂一封舒国公三绝》中所表达的:“桐乡山远复川长,紫翠连城碧满隍;今日桐乡能爱我,当时我自爱桐乡”。
      现在,在潜山县城的天宁寨上,人们曾为喜诗书的王安石筑起读书台。夜深人静,高台明月,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,人称“舒台夜月”。被列为“潜阳十景”之首,可见人们对这位诗人的热爱。后人曾在遗址旁建立书院,激励后生学习,寄托思念之情。

 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